孙正义说,三十年内,机器人数量和智力均将超越人类。
但其实未来会往哪儿走,现在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。
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人工智能,很可能停留在某个技术瓶颈上,而不会出现人人都可以设想到的超级机器人。
被众多资本疯狂追逐的物联网,也有可能因为性价比的问题,而不会出现我们理想中的那张万物互联的大网。
被渲染得无所不知的大数据,也很可能到了某个数据界限点的时候,发现我们永远也搜集不全一切的数据。
我之所以会这样讲,
一是,人类在基础理论上尚未能认识到宇宙的根本规律。
比如,我们的物理学依然是建立在两个不完整的理论上:量子力学和相对论。连基础理论都还有巨大的突破空间,哪能一下子就预测到人类的未来呢?
二是,历史上人类预测未来的不佳战绩。
比如,1969年美国登月后,当时的人们普遍预测50年后,我们会满天驾着飞船到月球基地去度假,结果到今天,载人航天的核心技术也没啥大变化。
科技发展是不定向的。普通人对未来趋势的预测,总是很难跳出现有技术的束缚。
不过,虽然预测不了未来的方向,但有3个未来变化的根本趋势,我们还是能抓的住:
高级脑力活动的作用越来越大
人类是靠智力站上地球生物链顶端的。
因此,这10万年来,人类的技术革命,本质上就是省出更多的时间,从事更多的脑力活动与创造。
从吃生食到吃熟食,人类省下了进食和消化的时间。
从采摘社会到农业社会,人类省下了到处觅食的时间。
从靠肌肉的力量到靠能源和机械的力量,人类省下了体力劳动的时间。
正是这些省下的时间,如今让人类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超过了体力劳动者,也让人类的创造越来越多,发展越来越快。
越发达的经济体,越是如此。
有了机械化,美国2%的农业人口,养活了98%的人,还有大量剩余农产品出口。
因此,人类未来的改变方向,会进一步节省低级、重复性脑力活动的时间,以从事更高级的思考和创造。
对人工智能的预测,就是这个发展方向之一。
问题来了。
如果未来时间省下来了,但我们的大脑却不能从事更高级的思考和创造,那我们该怎么办?
我们会不会像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手工作坊主一样,被时代所抛弃,或破产、或沦为城市无产阶级呢?
当成长在新时代,适应更高级思考竞争的新生代,进入职场后,身为70、80、90后的我们,还能不能保证自己未来有一份工作?
社会呈现指数式变化
相较于动不动上百万年才发生变化的自然演化,社会变化是以年为单位的,速度是自然演化的上百万倍。
服务热线
0574-89083356